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拋投夾角與施力(casting arc and stroke)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兩個在拋投理論中非常常見到而且也非常重要的字,
Casting Arc 以及 Casting Stroke (以下簡稱Arc和Stroke)

在傳統的拋投教學中,
常常會用鐘面來解說竿身傾斜的角度,
比如說前拋時竿身停止的角度大約是時鐘上的十點,後拋時停止的角度是2點。
另外,也有的書籍會說,在拋投的過程中,
竿子本身是畫出一個倒過來的「梯形」。
那到底什麼是Arc和Stroke呢?

用前面所說的梯型來解釋,
我們在作前拋時,竿身一開始是斜向我們的後面(若從側面看,大約是指向時鐘的2),
然後我們會移動我們的握竿時向目標的方向移動,
最後,當我們停止移動竿身時,竿身會斜向我們的前方(從側面看,大約是指向時鐘的10)。
因此,若從側面看,竿子移動的軌跡確實是很像一個倒梯形。
但想想,我們小時候在學幾何圖形時,
是不是都有學過,梯形是由一個平行四邊形加上一個等腰三角形組合而成的。
所以在這裡,
大家試著把我們傳統上所理解上倒梯形的拋投軌跡,
拆解成是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等腰三角形的拋投軌跡。
換句話說,正確理解拋投時竿身移動的軌跡,
應該是先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
然後再畫一個等腰三角形。

而這個平行四邊形的軌跡,就是所謂的Stroke;
至於等腰三角形的軌跡,則是所謂的Arc。
換個方法解釋,
Stroke強調的,在不改變竿身和地面的夾角(也就是竿身傾斜的角度)下,竿身水平移動的「距離」;
Arc指的則是,竿身一開始和地面的傾斜度(例如鐘面上的2)乃至於竿身停止移動時的傾斜度(例如鐘面上的10),
兩者之間所夾的「角度」。

一個有效率的拋投是,儘可能的加大stroke的距離,
理由在於,stroke就相當於飛機起飛時的跑道,跑道愈長,
飛機加速的距離就愈大,自然速度就愈快。
因此,stroke的距離愈大,你自然就有更大的空間來加快你竿子揮動的速度;
揮動的速度愈快,自然線的速度也愈快。
這也正是在許多較新近的拋投教學或理論的文章中,
常常會看到強調一句話:"late rotation"
它的真意就是,儘可能的加大你stroke的範圍(距離),以讓你的線有更長的加速空間。

至於arc,講的就是竿子在移動的過程中,從開始到停止間的「夾角」,
以前面的鐘面來解釋,鐘面上的2和10兩者所夾的角度就是arc。
基本上,arc的角度大小,會隨著線長、線重、以及竿子的調性和手臂擺動速度的快慢而改變。
至於到底arc的多大多小,用文字不容易理解,
不過有個不變的定理就是,當你的線愈長(指假拋投時在飛行的線長)、竿子愈軟、手擺動速度愈快,
你的arc要愈大(夾角愈大)!
在做distance casting時,arc的夾角甚至於會接近170度。
至於到底為什麼要改變arc,涉及一些拋投上力學的理論,
現階段大家也還沒什麼理解的實益,所以在這裡我不打算詳細的解釋。
總之,只需要記得,改變arc的目的在於,維持竿先(rod tip)在一直線上移動(straight line path,SLP)!!

最後,
大家在練習拋投時,往往沒辦法隨心所欲的控制loop的寬窄,
大部分是沒辦法做出很窄的loop,
這個時候,只要縮小arc(也就是讓竿身傾斜的夾角變小,比如說從之前鐘面上的2、10,改成1、11),
你就會發現,loop會變窄了!!


當然,上面說的平行四邊形和等腰三角形也是一個粗略的說法,
若大家有看過超高速攝影機所拍下的拋投動作,
而發現竿身所畫出的軌跡並不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等腰三角形,
不過用這兩個圖形會讓大家比較容易理解拋投的動作,
所以大家就將就著用先,
若有機會我會再跟大家說明在作拋投後,持竿手是畫出一個如何的軌跡。

以下是竿子移動的簡示:
\\\\\\\\ ) /

(圖片引自:www.sexyloop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